成都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解析:厌学、社交恐惧与自卑心理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近来,青少年心理健康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NO.1
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01
厌倦了学习
超负荷的学习往往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青少年遭受学习压力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把学习当作一件苦差事。他们看课本、坐在教室里都会头疼。只是感到担心。
02
社交焦虑、孤独
很多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发言时都会出现焦虑、出汗、耳朵发红等症状。他们严重孤僻,甚至害怕与他人交往。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者自怜自艾,或者无缘无故地呻吟。
03
自卑感
一些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差、屡犯错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责备多于鼓励,惩罚多于指导,很容易产生“我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
04
逆反心理
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疑虑重,很多青少年往往无法正确回应父母的苦心经营和老师的批评教育。
05
焦虑、抑郁
焦虑多表现为紧张、担心,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抑郁多表现为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无精打采、疲倦、沮丧,在遭受心理挫折后感到悲观厌世。
NO.2
心理问题的潜在迹象是什么?
01
生理变化
生活规律改变,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失眠早醒、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02
情绪变化
情绪偏离正常,如由活泼开朗变为多愁善感,或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出现恐惧、焦虑等。
03
行为改变
行为明显不符合常态,或者与以往行为显着不同。
04
学术变化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听讲、上学有困难或对学习不感兴趣。
05
人际关系变化
不愿与他人接触、沟通困难甚至行为极端。
一般来说,青少年出现上述问题超过两周,老师和家长就应该正视心理问题的可能,引起重视、关注和及时干预。
抑郁这种多发于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有以下三个核心症状。一是情绪持续低落,二是兴趣丧失,三是体力、精力下降。抑郁患者还会出现其他症状。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无望、自责、食欲异常、睡眠障碍等。
诊断抑郁的基本底线是有两个核心症状和两个附加症状。如果发现青少年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疲倦、悲观、厌世等情绪状态,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记不要盲目自检。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治未病”为理念
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NO.3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有适度的安全感、自尊感和自我成就感。
适度自我批评,不要过多赞扬自己,也不要过多批评自己。
日常生活中,适度主动,不被环境影响。
理性、现实、客观,善于联系现实,能够承受生活中挫折的打击,不抱有过多的幻想。
适度接受个人需求并有能力满足此类需求。
有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估计。
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性与和谐,使个人价值观适应社会标准,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
有能力从经验中学习并适应环境的需要并改变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于阿谀奉承,也不过于寻求社会认可,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NO.4
预防心理问题的措施
优化真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接受心理教育,学习心理调节;
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情。
NO.5
如何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01
自我调整
开学初期,有些青少年可能无法及时适应,难以平静下来。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应调整心态,将开学时出现的焦虑、烦躁等情绪正常化,顺其自然,逐步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运动、调整作息时间来放松身心、调整自己。
02
家长帮助
学会真诚地倾听和沟通。家长不要一味地否定或批评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而要试着分析他们内心的心理需求和困惑,学会尊重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同时,家长需要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多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而不是“介入、为孩子做一切”。
03
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等,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成长。教师可以用微笑和言语鼓励青少年,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现象,引导青少年以合理的方式释放情感,减轻心理压力。
04
专业指导
当青少年心理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时,一定要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比如专业的心理学家或者心理热线。
四川省心理援助热线
96111(24小时)
成都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028-96080(24小时)
成都市中小学心理热线电话
028-(9:00-21:00)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
被看见、被理解、被关心
健康成长!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