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应该“严厉管教”还是“顺其自然”?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爱 己 LOVE YOU SELF 那些未被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像一粒粒沙, 竟然能如此理直气壮地悬浮在空气里, 缓慢的,优雅的,像是对现代性最有力的反叛。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怎么又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 “宝贝,你想玩就再玩一会儿吧,累了记得休息。” 这两种声音,是否经常在你的脑海中交战?前者是“严厉管教”的警钟,后者是“顺其自然”的呼唤。这或许是当代中国父母最为纠结和困惑的教育命题。 我们既害怕“不管不成器”的古训,又担忧“高压之下,必有创伤”的现代心理学警告。于是,在“虎妈狼爸”与“佛系放养”之间,无数父母陷入深深的焦虑:严,怕孩子失去快乐童年;松,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非黑即白的陷阱:为何我们会陷入两极抉择? 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跳出这个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人类的天性倾向于简化复杂问题,但教育恰恰是一门最复杂的艺术。 · 社会焦虑的投射: 在高度竞争的时代,父母的焦虑感被放大。“严厉管教”成了对抗不确定性的铠甲,仿佛严格的规划能为孩子铺就一条安全的道路。 · 对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 我们将“严厉”等同于“专制”、“控制”;将“顺其自然”误解为“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这两种极端化的理解,遮蔽了其中本应存在的理性与温情。 · 自身成长经历的烙印: 在传统权威式教育下长大的父母,可能走向两个反面——要么全盘复制自己经历过的方式,要么进行彻底的反弹,走向另一个极端。 事实上,纯粹极端的“严厉管教”或“顺其自然”,都可能将孩子引向成长的歧路。 二、严厉管教的代价:当爱变得有条件 “严厉管教”如果走向极端,演变成一种高压控制,会带来什么? 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专制型” parenting style,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规则至上,不容置疑;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沟通是单向的命令;犯错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可能短期内会显得“听话”、“成绩好”,但长远来看,隐患深重: 1 自主性的丧失: 他们习惯于被安排,内心缺乏“我想做什么”的动力,只有“我要被要求做什么”的被动。一旦外部约束消失(如进入大学),极易陷入迷茫和空虚。 2.创造力被扼杀: 标准答案成了唯一答案,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在“不许出错”的恐惧中被磨平。 3.关系模式的扭曲: 他们可能学会看脸色行事,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将内心的愤怒压抑,在青春期或成年后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 4.自我价值感薄弱: 他们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达到父母标准”上,而非“我是谁”。一旦失败,容易陷入全面的自我否定。 最令人心痛的是,孩子感受到的爱,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只有我够好,才配得到爱”。 三、顺其自然的迷失:当自由沦为忽视 那么,完全放手、“静待花开”的“顺其自然”就是解药吗? 如果“顺其自然”失去了必要的边界,就滑向了“放任型”养育的另一端:没有规则,缺乏引导,过度满足,对孩子的行为几乎不加约束。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同样面临挑战: 1.缺乏安全感和边界感: 没有规则的世界其实是可怕的。孩子就像在没有护栏的悬崖边行走,内心充满不确定和焦虑。他们不知道行为的底线在哪里,难以学会自律和责任感。 2.社会适应困难: 家庭可以包容他的一切,但社会不会。当他们进入学校、职场,会发现世界并非围着自己转,挫败感和人际冲突会异常强烈。 3.难以发展坚毅的品格: 因为一切来得太容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他们更容易放弃,缺乏迎难而上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内心的空洞: 物质的即时满足无法替代精神的深度陪伴。孩子可能觉得父母“不关心我”,因为真正的关心包含着引导和适当的约束。 这里的“顺其自然”,本质上是父母的一种“教育缺席”,把孩子成长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不可知的“天性”。 四、寻找第三条路:在“严”与“松”之间,是“权威型”养育的智慧 既然两条极端路径都走不通,出路何在?鲍姆林德提出的“权威型”养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不同于“专制”(Authoritarian),也不同于“放任”(Permissive),它核心在于高回应,高要求。 · 高要求: 意味着父母设立清晰的、合理的规则和期望,并坚定地执行。 · 高回应: 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回应,充满温暖和支持。 这就像一个温暖的容器,既有清晰的边界(规则),又有充满支持的空间(爱)。具体该如何做? 1. 规则与自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设立“底线规则”: 在涉及安全、健康、品德和尊重他人等原则性问题上,必须设立清晰且坚定的规则。例如,不能伤害自己或他人,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 · 给予“选择自由”: 在非原则性问题,如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课余时间先看书还是先画画、玩什么类型的玩具(在安全范围内),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规则管束行为,自由滋养灵魂。 2. 沟通的桥梁,比命令的鞭子更有效 · 解释“为什么”: 在制定或执行一条规则时,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原因。“我们九点上床睡觉,是因为你的身体和大脑正在快速成长,需要充足的睡眠来充电。” 这能让孩子从“遵守者”变成“理解者”。 · 倾听“是什么”: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第一反应不是指责,而是倾听。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我看到你抢了小朋友的玩具,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 3. 自律,始于他律,成于内化 严厉管教的目标不应该是让孩子“害怕”惩罚,而是帮助他将外部规则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从控制到引导: 从“我命令你去做”转变为“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 允许犯错并承担自然后果: 忘记带作业,就让他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零花钱提前花完,就让他体验一段时间没有零花钱的感受。自然后果是最好的老师。 4. 看见孩子本身,而非你期望的投影 这是“顺其自然”的精髓所在——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节奏。 · 识别“天性”: 你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喜欢运动还是安静思考?是“敏感型”还是“粗线条”?顺应他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而非强行扭转。 · 关注“过程”与“努力”: 不要只盯着结果和分数。表扬孩子在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持、创意和努力:“这道题虽然做错了,但我看到你尝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很棒!” 五、真正的“顺其自然”,是“因势利导”而非“放任自流” 中国道家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但这里的“无为”绝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强行干预。教育也是如此。 真正的“顺其自然”,是洞悉并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独特天性,然后为其提供最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帮助他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这需要父母付出比简单粗暴的“严管”或“放任”更多的心力和智慧。 它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孩子的幼儿期,可能需要更多的规则和引导,为他建立安全感与是非观;随着他年龄增长,自主性增强,父母则需要逐渐后退,从一个引领者转变为顾问和支持者。 做孩子的“守望者”,而非“雕塑家” 在这场教育的漫长旅程中,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我们不是“雕塑家”,拿着刻刀,按照一张精确的图纸,竭力将孩子塑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模样。这个过程充满了控制的焦虑和孩子痛苦的呻吟。 我们应该是“守望者”。我们为孩子开辟一片安全、肥沃的土地(设立边界与提供支持),识别他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观察与尊重天性),然后为他浇水、施肥、除草(给予引导与资源),怀着爱、信心与耐心,守望他沐浴阳光、经历风雨,最终长成他独一无二的模样。 这棵树也许不是花园里最高最直的,但它根系扎实,枝繁叶茂,充满了内在的生命力。 严厉管教与顺其自然,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对立项。最高的教育智慧,在于将规则内化为骨,将自由滋养为魂,在于知道何时该坚定地引领,何时该默默地守望。 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但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反思和成长。而这,本身就是为人父母最伟大的功课。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