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食、无法自控地刷手机,与内在的匮乏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爱 己 LOVE YOU SELF 热爱各有不同,青年本该如此, 每一代逐日移山的青年都有自己奋不顾身的热爱, 每一份炽烈的热爱都值得被用心对待。 深夜,你告诉自己“再刷五分钟就睡”。然而,当视线模糊、手指麻木地再次瞥向时钟时,已是凌晨两点。那些短视频、热搜、朋友圈,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电子盛宴,你机械地吞咽着,却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 或者,你刚刚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餐,肚子是饱的,但手却不由自主地伸向零食柜。你并不饿,只是觉得“嘴里需要点什么”。当你回过神来,包装袋已空,只留下饱胀的胃和一丝懊悔。 这两种场景,是否是你的日常?表面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时间管理的失控,一个是饮食行为的失控。但在更深的层面,它们同根同源——它们都是我们试图填补内心巨大“空洞”的徒劳尝试。 这个空洞,它的名字叫 “内在的匮乏”。 表面的失控,深层的求救信号 我们总是轻易地将这些行为定义为“意志力薄弱”或“坏习惯”,然后陷入“自责-立flag-再次失控-更深度自责”的恶性循环。但这就像只治疗发烧而不查找感染源,无法根除问题。 这些失控的行为,并非问题的根源,而是内在匮乏感所引发的“症状”。 它们是内心深处那个饥饿的孩子,在拼命地发出求救信号。 · 贪食(或情绪性进食): 我们吃的往往不是食物,而是一种慰藉。食物能快速带来多巴胺的分泌,产生短暂的愉悦和满足感。当我们感到焦虑、孤独、压力大或内心空洞时,咀嚼和吞咽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原始的、对抗不安的自我安抚。 · 无法自控地刷手机: 我们寻求的不是信息,而是“连接”和“刺激”。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为我们制造了一种“世界很热闹,我一直在线”的幻觉,暂时麻痹了现实中的孤独与无聊。每一次下拉刷新,都是一次对新鲜刺激的渴望,是对内在寂静与空虚的恐惧和逃避。 这两种行为,本质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安然地与自己的“当下”相处,于是向外抓取,用食物或信息来填塞那个令人不安的间隙。 剖析匮乏感:我们内心究竟缺了什么? 这种 pervasive 的“内在匮乏感”,并非一日之寒。它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某些基本心理需求的缺失。我们真正匮乏的,往往是以下几种“精神营养”: 1. 情感的连接与真正的归属感 我们生活在史上连接最紧密的时代,却也可能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线上的点赞和评论,无法替代一次深度的、心与心的对视与交谈。内在的匮乏,常常是 “关系饥渴”——我们渴望被真正地看见、理解和接纳,而不是作为一个功能性的存在(好员工、好父母、好孩子)。 当这种深度连接缺失时,我们便用食物的温暖和手机的热闹,来模拟一种“被包裹”的感觉。 2. 内在的价值感与肯定 如果我们内在的价值感,总是建立在外部的成就、他人的评价之上,那么这种价值感就是脆弱的、波动的。一旦外界反馈不佳,我们就会立刻感到自我价值的崩塌,陷入“我不够好”的深深匮乏中。 这时,刷手机成了我们寻求认可的方式(发朋友圈等待回应),而贪食则成了惩罚或安慰那个“不够好”的自己的手段。 3. 真实的愉悦与创造力 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磨灭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好奇与热情。我们像上了发条的齿轮,忙碌却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这种 “生命力的匮乏” ,让我们感到枯燥和窒息。 于是,高糖高脂的食物和强刺激的短视频,成了最触手可及的“廉价快感”。它们不需要我们付出心力去创造,就能迅速点燃麻木的神经。 4. 对自我的掌控感 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不确定性中,我们常常感到无力与失控。工作、人际关系、未来,似乎都有太多无法掌控的部分。这种 “自主感的匮乏” 会带来巨大的焦虑。 而吃东西和刷手机,是两件我们“完全”可以控制的事——“我想吃就吃,想刷就刷”。通过控制这些微小的事情,我们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虚幻的掌控感。 从填塞到滋养:如何疗愈内在的匮乏? 要打破这个循环,关键不是与“贪食”和“刷手机”的行为本身作战,而是转向内在,去识别并滋养那份深层的匮乏。我们需要学会将 “向外索求”转变为“向内滋养”。 第一步:培养觉察,按下暂停键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行为会自动化。改变的第一步,是创造“意识的空间”。 · 练习一: 当你的手又伸向零食或手机时,暂停,深呼吸一次。 · 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此刻,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 是休息吗?(那就去小憩或闭目养神) · 是放松吗?(那就听一首歌、做几个拉伸) · 是连接吗?(那就给朋友发条语音或打个电话) · 是成就感吗?(那就去完成一件拖延的小事) · 还是只是……感到无聊?(那就允许自己无聊一会儿,看看会发生什么) 这个简单的提问,能像一束光,照亮你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 第二步:为不同的“饥饿”,找到对的“食物” 我们需要一个更丰富的“情感食谱”,来精准地喂养我们内在的饥饿。 · 当你感到“情感饥饿”(孤独、缺爱)时: 真正的解药: 与挚友或家人进行一次高质量的深度交谈;拥抱你爱的人或宠物;参加一个志同道合的社群活动;练习自我关怀,比如给自己写一封充满善意的信。 · 当你感到“价值感饥饿”(自我怀疑、挫败)时: 真正的解药: 回顾你的成就清单(无论多小);学习一项新技能,体验成长的快乐;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感受自己的影响力;练习正念,告诉自己“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 当你感到“生命力饥饿”(无聊、倦怠)时: 真正的解药: 投身于一项你热爱的创造性活动(写作、绘画、园艺、烹饪);走进大自然,感受阳光、风和树木;进行一项身体运动,如舞蹈、跑步、瑜伽,重新感受身体的活力。 · 当你感到“掌控感饥饿”(焦虑、无力)时: 真正的解药: 整理一个你物理上的空间(书桌、房间的一个角落);制定一个简单明了的每日计划并完成它;学习一项能提升个人能力的新知识。 第三步:练习与“空洞”安然相处 我们最大的恐惧,是那个一无所有的“空”。但静心、冥想与正念的练习告诉我们,那个我们一直试图逃避的“空”,恰恰是宁静、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 每天抽出5-10分钟,什么都不做。 不接触任何刺激(食物、手机、书籍)。只是静静地坐着,观察你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感受,允许念头来去。一开始可能会非常焦躁,但这正是在锻炼你的“内在肌肉”。你会逐渐发现,空虚并不致命,它甚至可以是一种清明的、开放的状态。 贪食与信息过载,是这个时代的隐喻。我们像永远吃不饱的消费者,疯狂地吞咽着物质和精神产品,却因为消化不了而倍感窒息。 我们内心那个空洞,无法被任何外在之物真正填满。因为它在呼唤的,不是“更多”,而是“不同”。 它在呼唤真实的情感连接,呼唤创造性的自我表达,呼唤对生命本身深沉的热爱与参与。 当你开始转向内心,去倾听、去理解、去滋养那份匮乏时,奇妙的变化就会发生。 你会发现,你对垃圾食品和垃圾信息的渴望自然降低了。你不再需要那么多肤浅的刺激,因为你的内心正在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扎实的喜悦与平静。 你不再是一个被本能和算法驱动的、饥饿的消费者,而是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创造者,用觉察、选择和真实的体验,去构建一个由内而外丰盛的人生。 这条路需要耐心和勇气,但它的终点,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