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会无缘无故生病的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LOVE YOU SELF


相遇不一定有结局,但一定有意义




在当代医学的光辉殿堂里,我们习惯于将疾病视为一种纯粹的生理事件——器官的故障、细胞的变异、病原体的入侵。我们虔诚地相信,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确切的生物学病因,等待着更先进的仪器、更精妙的药物去发现和征服。然而,当我们凝视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个体,聆听他们未被言说的故事,一个更为深邃的真相渐渐浮现:疾病,从不轻易降临。它往往不是命运的随机彩票,而是生命在失衡的临界点上,发出的最沉重、最迫切的呐喊。



疾病的“非偶然性”:超越生物医学的视野


现代医学的还原论范式,将人体简化为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零件的磨损或程序的错乱。这种范式在攻克急性传染病、实施外科手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却也导致了医学视角的窄化。我们专注于寻找病毒的踪迹、追踪癌变的基因、测量异常的指标,却常常遗忘了那个承载疾病、体验病痛的整体的人。


当我们宣称一次重感冒是“无缘无故”的感染时,可能忽略了连续熬夜工作后免疫系统的悄然撤退;当我们将一场突发的心脏病归咎于“偶然”的血管堵塞时,或许未曾看见长年累月的精神紧张对心血管的持续侵蚀;当我们把持续的胃痛简单地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时,经常忽视了在压力下过度分泌的胃酸,早已为病原体创造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疾病的“非偶然性”,并非否定生物学事实,而是主张将生物学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审视。它提醒我们,人体的生理状态与我们的心理活动、情感世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乃至环境因素,构成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疾病很少是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更像是一个过程,是生命体在多重压力下,稳态被逐步打破后的最终表现。



身体的智慧:症状是信使,而非敌人


我们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是将疾病视为必须全力歼灭的敌人,将症状当作纯粹的破坏者。发烧便急于退烧,疼痛便立刻止痛,炎症便强力消炎。这种战争隐喻固然能激发斗志,却可能使我们错失理解疾病深层意义的机会。

从整体性的视角看,症状并非疾病的本质,而是身体试图自我调节、自我修复所发出的信号。它是身体智慧的体现,是生命力在与异常状态抗争时的外在表征。

· 发烧,是免疫系统为了更高效地杀灭病原体而主动升高的体温,是身体点燃的烽火台。

· 疼痛,是神经系统发出的最直接的警报,强迫我们关注受损的部位,停止有害的行为。

· 炎症,是身体调集修复资源(免疫细胞、生长因子)涌向损伤处的局部战争,是修复过程的开始。

· 疲劳与倦怠,是身体强制下达的休息令,是能量耗竭前的最后预警。


当我们一味地、粗暴地压制症状,就好像在火灾报警器响起时,只是简单地剪断电线,而对蔓延的火势视而不见。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心身疾病,其症状本身就是一种沟通的语言,是身体在用它唯一能够使用的方式,向我们诉说那些被意识忽略、被理性压抑、被日常琐事掩盖的内在冲突与失衡。



被压抑的内心:情绪如何“塑造”生理现实


现代心身医学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已经为“病由心生”这一古老智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注脚。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记忆,并非抽象的存在,它们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进行着持续的对话。


那些未能表达、未被处理的情绪,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无视而消失。它们如同被堵截的河流,会在生命的地形中找到新的出口,而身体常常成为最终的承载者。


· 持续的焦虑与不安,会让身体长期处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皮质醇水平持续偏高,从而抑制免疫功能,升高血压,消耗营养,为从普通感冒到自身免疫疾病乃至癌症的发生埋下伏笔。


· 无法宣泄的愤怒与怨恨,如同内燃的火焰,与慢性炎症、心血管疾病、偏头痛和消化性溃疡有着密切的关联。

· 深沉的、未解决的悲伤与失落,常常会沉重地压在胸腔,转化为哮喘、支气管炎,或表现为无法解释的疲惫和免疫功能的低下。

· 长期的精神压力,不仅是心理感受,更是真实的生理负担。它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肠脑轴),引发或加剧肠易激综合征;它可以干扰内分泌,导致月经紊乱、甲状腺问题;它甚至可以加速端粒的缩短,从细胞层面促进衰老。


在这种情况下,疾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躯体化的隐喻”。一个在压抑环境中无法表达真实想法的人,可能会患上慢性咽喉炎;一个背负着不愿承担的“重负”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腰背痛;一个内心充满“无法消化”的愤怒与委屈的人,他的胃可能会率先“罢工”。身体,成了内心戏剧的无言舞台。



生活的烙印: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慢性侵蚀


超越个体的心理层面,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与所处的外部环境,以一种缓慢而确定的方式,雕刻着我们的健康状况。疾病,在此意义上,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是环境压力的累积效应。


· 饮食的异化:从天然完整的食物,到高度加工的“可食用物质”,我们的饮食充满了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源和代谢紊乱的诱因。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这种异化饮食的长期适应不良。

· 作息的反自然:昼夜节律的紊乱(如熬夜、轮班工作),通过干扰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免疫功能、细胞修复甚至癌症的防御机制。

· 运动的匮乏:身体生来为活动而设计。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与肌肉萎缩、骨骼疏松、代谢减慢、循环不畅等一系列问题直接相关,并显著增加全因死亡率。

· 环境的毒素:从空气和水源中的化学污染物,到食物中的农药和抗生素残留,再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塑料微粒和内分泌干扰物,我们正浸泡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化学混合物中,这些毒素在体内的慢性累积,是过敏、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的重要推手。

· 关系的质量:孤独感,被证实是具有堪比吸烟的健康危害。缺乏深度、温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会持续激活应激反应,增加抑郁、痴呆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之,充满冲突与压力的关系,同样是健康的慢性毒药。


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张致病的网。一个人可能同时承受着工作的压力(心理)、久坐与外卖(行为)、城市的空气污染(环境)以及孤独感(社会),这些力量从不同维度共同作用,最终将身体推过健康的临界点。



意义的追寻:疾病作为生命转折的契机


如果疾病并非纯粹的偶然灾难,那么它是否可能承载着某种更深层的意义?在许多传统智慧与现代叙事中,疾病被视作一次强制的暂停,一个迫使个体重新审视自己生命轨迹的转折点。


当生活的列车沿着惯性高速飞驰,我们常常会忽略内心的呼唤,压抑真实的需求,扭曲自然的节律。直到某一天,身体以疾病的形式拉下了紧急制动阀。这场病,强迫我们停下来,从忙碌的、外向的追逐中抽身,转向那个被忽略已久的内心世界。


它迫使我们回答一些根本性问题:我这样生活值得吗?什么对我是真正重要的?我是否在活出真实的自己,还是在满足他人的期望?我在哪些方面背叛了自己的本性?

从这个角度看,疾病不仅是一种危机,也蕴含着转机。它可以是:

· 一个重新排序的时机,让我们看清生命的优先级。

· 一个深刻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学会倾听身体的语言,与自己和解。

· 一个内在转变的催化剂,促使我们放弃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走向更完整、更真实的存在。


许多从重病中康复的人,常常会讲述一种“感谢疾病”的复杂情感。他们感谢的并非病痛本身,而是疾病所带来的那种穿透性的觉醒,那种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发现,以及由此开启的一段更真实、更贴近本心的生活。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 首页
  •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