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心理咨询中心 >> 常被拥抱---心理素质更好
详细内容

常被拥抱---心理素质更好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LOVE YOU SELF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那些转错的弯,

走错的路, 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




在生命的起点,我们以一声啼哭宣告降临,随即被拥入一个温暖怀抱——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是人类最早体验的安全与连接。德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洞察到:“人需要与他人结合,否则会感到孤独和压抑。”而拥抱,正是这种结合最原始、最有力的表达。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不断揭示,那些在生命早期和整个成长过程中经常获得拥抱的人,往往发展出更强大的心理素质,更能从容应对生活的风雨。拥抱的力量,远不止于瞬间的温暖,它深入我们的生理系统,重塑我们的大脑,构建起支撑一生的心理韧性。



拥抱的神经生物学:一次触碰如何改变我们


当我们被拥抱时,身体启动了一系列精妙的神经化学变化。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布满了触觉感受器,特别是对轻柔触摸敏感的C-触觉纤维。这些纤维在受到温和、缓慢的触摸(如拥抱)时,会向大脑发送信号,触发一连串“感觉良好”的神经化学物质释放。


最显著的是催产素的分泌,这种常被称为“拥抱激素”或“爱的激素”的神经肽,在拥抱后的亲密接触中大量产生。催产素不仅增强情感联结和信任感,还能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减轻焦虑和恐惧反应。研究表明,经常获得拥抱的人,其催产素系统更为活跃,这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情绪稳定器”。


与此同时,拥抱还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多巴胺作为奖励系统的关键神经递质,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而血清素则调节情绪、食欲和睡眠,其水平不足常与抑郁和焦虑相关。通过自然地提升这些神经递质,拥抱成为了一种无需药物的“抗抑郁剂”,为大脑创造了积极的化学环境。


有趣的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显示,经常接受拥抱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其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调节和决策)的活动更为有效,而杏仁核(恐惧和焦虑中枢)的反应则相对减弱。这意味着,拥抱的经历实际上在重塑我们的大脑回路,使其对压力更具韧性。



安全基地:拥抱如何构建心理韧性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的依恋理论,为我们理解拥抱的长期价值提供了框架。他认为,早期的拥抱和身体接触,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关键。当照顾者经常以拥抱回应婴儿的需求时,婴儿发展出一种内在的工作模式:“我是被爱的,世界是安全的,当我需要时,他人会回应我。”


这种源于身体接触的安全感,成为个体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经典地展示了这一点:拥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在场时能安心探索环境(玩玩具),当母亲暂时离开时会感到不安,但在母亲返回时能迅速从拥抱中获得安慰,并恢复探索行为。这些婴儿长大后,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更高的自尊和更强的人际信任。


相反,缺乏拥抱和身体接触的儿童,可能发展出不安全依恋模式。他们要么表现出回避行为(似乎不在乎照顾者是否在场),要么表现出矛盾焦虑(极度粘人且难以被安抚)。这些早期模式常常延续至成年,影响其人际关系和压力应对方式。


经常被拥抱的儿童,通过这种简单的身体接触,内化了一个核心信念:“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支持的。”这个信念,成为他们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心理资本。当遭遇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而非孤立自己;他们更能够从失败中恢复,因为他们内心深处知道,无论如何,都有温暖的港湾可以回归。



从婴儿到成人:拥抱的终身价值


拥抱的益处并不局限于童年早期,它贯穿我们整个生命历程,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儿童期:情绪识别的课堂

当父母拥抱一个哭泣或愤怒的孩子时,他们不仅在提供安慰,更在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我知道你很伤心,我在这里陪你”——伴随拥抱的共情话语,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是正常的、可管理的。这种“情绪co-regulation”(情绪共同调节)是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经常被拥抱的儿童,更能够准确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这是情商发展的基石。


青春期:风暴中的锚点

青春期是身份形成和情绪波动的时期。尽管青少年可能表现出对独立的渴望,但他们仍然需要身体接触带来的安全感。研究表明,获得家庭支持(包括适当拥抱)的青少年,具有更高的自尊、更少的抑郁症状和更好的学业表现。拥抱成为他们探索自我过程中的稳定锚点,提醒他们无论外界变化如何,家的接纳始终存在。


成年期:压力的缓冲器

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拥抱发挥着重要的压力缓冲作用。一项经典研究发现,经常拥抱的伴侣具有更低的静息血压和更高的催产素水平。更重要的是,那些在冲突讨论前拥抱的伴侣,在冲突后能更快地恢复到积极的情绪状态。拥抱成为关系中的“修复工具”,帮助伴侣度过不可避免的摩擦。


老年期:对抗孤独的良药

随着社会角色减少和身体健康挑战增加,老年人尤其容易感到孤独和抑郁。拥抱和其他形式的关爱触摸,被证明可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改善睡眠质量,甚至增强免疫 function。在生命晚期,拥抱重新获得了它在生命初期的重要性——作为连接和价值的确认。



拥抱的实践:将科学融入生活


了解拥抱的益处是一回事,将其融入日常生活是另一回事。以下是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原则和建议:


质量胜过数量

并非所有拥抱都产生相同的效果。一个“完整”的拥抱——全心投入、持续一定时间(通常建议20秒以上)、传递真诚情感的拥抱——比一个敷衍的拍背更能触发催产素释放。关键在于通过拥抱传递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尊重个体差异

有些人天生对触摸更敏感,可能不喜欢过于紧密或长时间的拥抱。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的界限和偏好。对于不喜欢拥抱的人,其他形式的关爱接触,如轻拍肩膀、握手或温柔的目光接触,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拥抱的文化维度

不同文化对拥抱的态度差异很大。在一些文化中,拥抱是常见的问候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保留给亲密关系。了解并尊重文化规范很重要,但同时认识到,在适当的关系中,拥抱的生理和心理益处是跨文化普适的。


拥抱自己

当没有他人可拥抱时,自我拥抱也有其价值。交叉双臂抱住自己,轻轻地按压,这种自我安抚的姿势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平静身心。虽然不及他人拥抱有效,但仍是一种有用的自我调节工具。



拥抱是最有力的触觉体验之一,但它只是触觉世界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其他形式的积极触摸,如按摩、牵手,甚至与宠物的互动,都能产生类似的生理和心理益处。


触觉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尤为凸显,当时社会疏离政策限制了许多人的身体接触。研究人员观察到“皮肤饥饿”或“触觉饥渴”的现象——由于缺乏积极触摸而导致的焦虑、孤独和抑郁感增加。这一现象突显了人类对触觉连接的基本需求。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低估了身体接触的价值,过度强调言语交流和数字互动。然而,科学不断证实,没有任何表情符号或视频通话能完全替代一个真诚拥抱的神经化学和情感力量。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