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 痛苦更大,还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
详细内容

痛苦更大,还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LOVE YOU SELF


你以为有了暂停,就不会有结束。但暂停,

也意味着不会有新的开始,试着迈出下一步吧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角度审视,便是一部与痛苦不断抗争的历史。我们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抗争,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的心灵困境周旋。然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个更为深邃、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我们所承受的,究竟是痛苦本身更多,还是为了消除痛苦而付出的代价更多?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也更为惊人。很多时候,那为了逃避、消除痛苦而进行的挣扎、对抗与扭曲,其所带来的二次伤害,其深度与广度,往往远超初始的痛苦本身。这如同一个沼泽,最初的陷落或许只到脚踝,但越是奋力挣扎,试图摆脱,便沉没得越快、越深,直至灭顶。



第一部分:痛苦的双层结构——初始之痛与应对之痛


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将“痛苦”进行解构。我们所体验到的“总痛苦”,并非一个单一、均质的整体,它至少包含两个层次:


1.初始之痛: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

这是痛苦最原始、最直接的形式。它是身体受伤时产生的生理剧痛,是失去挚爱时那撕心裂肺的悲伤,是梦想破灭时深沉的失望,是面对不公时燃起的愤怒。这种痛苦是尖锐的、真实的,它如同天空的乌云、海上的风暴,是生命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它带着一种纯粹的、甚至是神圣的属性,因为它直接指向我们身而为人的脆弱与有限性。这种痛苦,在本质上是信号性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出了问题,需要被关注、被疗愈、被改变。


2. 应对之痛:为消除痛苦而创造的痛苦

这是问题的核心,也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的、更为庞大的痛苦阴影。当初始之痛来袭,我们的人类心智(尤其是那个习惯于趋利避害、追求控制的“自我”)会感到极度不适。它无法忍受这种脆弱、失控和不确定的感觉。于是,它启动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防御和应对机制,旨在迅速消除、压抑或逃离这种初始之痛。


然而,悲剧恰恰在此上演:这些应对机制本身,成为了新的、且往往是更顽固、更具破坏性的痛苦源泉。 我们将这种痛苦称为“消除痛苦的痛苦”,或称“二次痛苦”。


这就构成了一个痛苦的悖论:我们为了摆脱A(初始之痛),采取了行动B(应对机制),结果却产生了更糟糕的C(应对之痛)。我们与阴影搏斗,自己却坠入了更深的黑暗。



第二部分:消除痛苦的痛苦:那些我们亲手打造的牢笼


那么,这些“消除痛苦的痛苦”具体以何种形式呈现?它们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放大我们的苦难的?


1.抗拒与挣扎:在流沙中沉没

这是最普遍,也最徒劳的模式。当痛苦(无论是身体的疼痛还是情绪的失落)产生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全身心的抗拒:“这不公平!”“为什么是我?”“我不能接受!”“快让它消失!”这种抗拒,本质上是一种与现实的战争。你正在对已然发生的事实说:“你不应该发生。”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逻辑矛盾和能量消耗。如同用手去握紧一块烧红的炭,你越想把它扔出去,握得就越紧,烫伤就越严重。


· 生理层面: 对慢性疼痛的持续焦虑和恐惧,会加剧肌肉紧张,激活更强烈的应激反应,使得疼痛感被放大,形成“疼痛-恐惧-更疼痛”的恶性循环。

· 心理层面: 对悲伤的压抑(“我不能哭,我要坚强”)、对愤怒的否认(“我不应该生气”),并不会让这些情绪消失,只会将它们驱赶到潜意识的暗处,让它们以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如不明原因的疼痛、失眠)等更扭曲的方式表达出来。


此时,痛苦已不再是初始的悲伤或疼痛,而是变成了“无法承受悲伤”的痛苦,和“对疼痛感到恐惧”的痛苦。后者的份量,常常远超前者。


2. 沉溺与反刍:在伤口上反复撒盐

与抗拒相反的另一极,是沉溺。我们不仅不逃避痛苦,反而一头扎了进去,在思维的迷宫中反复咀嚼、 replay 那些带来痛苦的场景、话语和感受。


· 反刍思维: 像牛反刍食物一样,我们的大脑不断回放:“如果当时我那样说就好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对我?”“全都是我的错……”这个过程,看似是在“分析问题”、“寻找答案”,但实际上,它只是在加深痛苦的神经通路,让最初的单一事件,通过无穷尽的联想和灾难化想象,蔓延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不再是为一件事情痛苦,而是在为所有与之相关的、想象中的事情痛苦。

· 身份认同: 更危险的是,我们开始与痛苦本身认同。“我是一个受害者”、“我是一个失败者”、“我就是一个抑郁的人”。痛苦从一个我们拥有的体验,变成了我们存在的本身。放弃痛苦,仿佛就意味着自我身份的消亡。这时,消除痛苦的痛苦,就变成了“放弃自我认同”的巨大恐惧。


3. 逃避与成瘾:饮鸩止渴的短暂安宁

这是现代社会最为盛行,也最具欺骗性的模式。当痛苦来袭,我们有一万种方式可以“离线”、可以“麻木”。

· 物质成瘾: 用酒精、毒品来麻痹感官,获得短暂的解脱。

· 行为成瘾: 沉迷于网络、游戏、色情、购物、工作,用持续不断的外部刺激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和不安。

· 关系成瘾: 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陪伴,无法独处,因为寂静会让痛苦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所有这些逃避策略,在短期内似乎“奏效”了。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遵循同一个路径:短暂的舒缓之后,是痛苦更猛烈的反弹,以及随之而来的羞耻感、罪恶感、空虚感和自我价值的崩塌。为了再次逃离这种更复杂的痛苦,我们只能加大“剂量”,从而坠入更深的成瘾循环。此时,痛苦早已不再是初始的问题,而是变成了成瘾行为本身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健康的损害、关系的破裂、财务的崩溃、灵魂的枯竭。


4. 哲学与灵性的误用:精神上的“绕行”

甚至,连我们寻求智慧和超越的努力,也可能成为一种更精妙的“消除痛苦的痛苦”。

· 虚假的接纳: 在并未真正理解和经历情绪的情况下,用灵性的话语(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强行覆盖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灵性绕行”导致了一种情感上的麻木与分裂,真实的痛苦被压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空洞、疏离的“平静”。

· 对快乐的执着: 在积极心理学的浪潮下,我们开始执着于“必须快乐”。任何负面情绪的出现,都被视为个人的失败。于是,我们开始为“自己不快乐”而感到焦虑,为“感到痛苦”而感到二次痛苦。这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心灵枷锁。



第三部分:痛苦的转化:从对抗到拥抱,从消除到理解


当我们清晰地看到“消除痛苦的痛苦”所带来的巨大代价时,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便显现出来。这条路径的核心,不是如何更有效地“消除”痛苦,而是如何与痛苦建立一种全新的、智慧的关系,从而让初始之痛不再被放大,甚至能够被转化为生命的养分。


1.从抗拒到接纳: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接纳,是这一切的起点。它不是屈从、不是认命,更不是赞同。它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允许:允许痛苦作为一种当下的体验存在。这意味着,当悲伤来临,你只是说:“我感受到了悲伤。”当疼痛出现,你只是说:“这里有一种疼痛的感觉。”这个过程,撤消了“自我”与痛苦之间的战争。你不再是一个与痛苦搏斗的战士,而是一个观察痛苦来去的内在空间。就像天空允许乌云飘过,但天空本身从未被玷污。当你停止抗拒,那因抗拒而产生的巨大能量消耗——紧张、焦虑、恐惧——便瞬间停止。总痛苦立刻减少了一大半。


2. 正念与觉察:做痛苦的见证者,而非受害者

正念练习是培养接纳能力的绝佳途径。它教导我们以一种不评判、不执取的态度,去观察身心的现象。

· 具体方法: 当强烈的情绪或身体不适出现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将注意力温柔地带到身体的感受上。去好奇地探索:“这种愤怒/悲伤/疼痛,在我的身体里是什么感觉?是灼热的、紧绷的、还是沉重的?它位于哪个部位?”你只是在为它命名,观察它的变化,如同科学家观察一个自然现象。这个简单的过程,在你和你的痛苦之间创造了一个“觉察的空间”。你不再是那个被痛苦淹没的“我”,而是那个能够意识到“我正在经历痛苦”的“觉察本身”。身份的转移,带来了根本性的自由。


3. 探寻信号:倾听痛苦带来的信息当我们不再忙于消除痛苦,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倾听它最初想要传递的信号。

· 身体的疼痛可能在提醒我们休息、改变不良姿势或就医。

· 持续的焦虑可能在提示我们生活中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提升应对能力或调整目标。

· 深沉的悲伤在向我们揭示我们所深深珍视的人与物,它丈量着我们爱的深度。

· 强烈的愤怒往往指向我们内心坚守的边界和价值被侵犯。

此时,痛苦从一个需要被消灭的敌人,转变为一个为我们指引方向的信使。我们开始感谢它的到来,因为它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真实地生活。


4. 与无常共舞:在流动中找到永恒

最终极的智慧,在于认识到痛苦是无常法的一部分。万物生灭,诸行无常,有聚合就有分离,有诞生就有死亡。试图在一个无常的世界里抓住永恒的快乐,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根源。

 当我们深刻体认到这一点,我们便不再执着于“消除”任何不愉悦的体验。我们学会了与生命的河流共舞,既享受阳光的温暖,也接纳风雨的洗礼。我们明白,痛苦和快乐都是河流的一部分,它们会来,也一定会走。这颗不执着、不抗拒、如实知见的心本身,就是最究竟的安宁。



回到最初的问题:“痛苦更大,还是消除痛苦的痛苦更大?”现在,答案已经不言自明。初始之痛,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有限的、带有意义的功课。而消除痛苦的痛苦,则是我们出于无知和恐惧,为自己创造的、无限的、且毫无意义的附加刑。


真正的解脱,从来不是找到一个神奇的方法让所有痛苦消失无踪——那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幻觉和痛苦的根源。真正的解脱,在于有勇气直面初始之痛,并有智慧地停止那场自我发动的、针对痛苦的内战。


当你停止与痛苦对抗,你便撤销了它赖以膨胀的能量。当你不再试图消除它,你便赋予了它流经你、并最终转化的自由。最终,你会发现,那最深的平静与力量,并非来自于一个没有痛苦的人生,而是来自于一个能够包容一切痛苦、却不为所动的、广阔而觉醒的内心。


生命的艺术,不在于避开所有的风暴,而在于学会在雨中起舞。不在于永远不受伤,而在于让每一道伤口,都最终成为透进光的地方。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