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望自己以更真实和诚实的方式生活,
接纳并喜欢自己身上的每一个起伏,
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我希望自己能够善于处理和欣赏各种欲望,
以及人性中的丑陋和美妙,
找到与它们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的数据令人警醒: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里,越来越多的父母困惑不已:"我拼命工作,让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他的心理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真相是,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TA的"内心"是否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是否具备足够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生活。而想要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少做以下三件事。
不要让学习成绩成为孩子的唯一价值感来源
"这次考了第几名?"
"那第一名是谁?"
"这次98分,那丢掉的2分是怎么回事?"
这些熟悉的问话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很多家庭中,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心理学家发现,当父母将孩子的价值与成绩过度绑定时,会产生三个深远的负面影响:
首先,孩子会形成"条件化自尊"——只有当我考得好时,我才值得被爱。这种认知会让孩子陷入持续的不安中,因为没有人能永远保持优秀。一个孩子曾在咨询中哭诉:"我觉得爸妈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单。"
其次,这会导致"动机外化"。孩子学习不再是为了好奇和探索,而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这种外在动机会削弱孩子内在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失去外部监督时迅速失去方向。
更严重的是,持续的学业压力会引发心理上的"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看似"乖巧优秀"的孩子,会在某个节点突然崩溃。
阳光培养之道: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孩子的价值应该来自多个维度:他的善良、他的创意、他的坚韧、他的幽默感。当孩子拿着成绩单回家时,不妨先问:"这个学期,你在学校过得开心吗?"、"有什么让你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不一定是学习上的?"
泰戈尔说得好:"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心理阳光的孩子,背后必定有能包容、接纳的家庭。父母能够欣赏孩子本身的存在价值,而非他的表现,孩子才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不要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在咨询室里,常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不断地替孩子回答问题,为孩子披衣服、递水,甚至指导孩子"脚应该怎么放"。这些细节折射出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控制。
"不喝牛奶对不起妈妈"、"必须参加这个培训班"、"不要和那个同学来往"......这些以爱为名的控制,实则是对孩子自主性的剥夺。被过度控制的孩子通常会发展出两种应对模式:一是激烈反抗,二是被动服从。后者往往更令人担忧——他们学会了妥协,忽略了自我的感受和主见,常说:"随便吧,我都行,听你们的。"
这种控制会导致孩子产生慢性压力。随着压力积累,会逐渐削弱孩子应对和化解压力的能力。有些孩子长大后,眼神空洞,沉默寡言,神情呆滞,极度依赖他人。别人不给予指示,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行动。他们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这就是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所说的"空心病"。
即便这些孩子成年后在外人眼中有所成就,他们依然情绪低落,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阳光培养之道:
逐步放权,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己做决定。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什么兴趣班,让孩子体验选择的权力与责任。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提醒值得每个父母深思:"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真正的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期望中的样子。
不要无视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人是情感动物,每一个情绪都需要被看见和接纳。父母对孩子而言,本应是"情绪容器"——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可以安心地向父母求助、发泄。但现实中,许多孩子的情绪不仅被无视,还常常被质疑、评判甚至嘲笑。
"小孩子有什么压力?"
"你这点挫折算什么,我上班才累呢。"
"别想那么多了,你的任务就是学习。"
这些回应方式,无形中切断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更隐蔽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否定:孩子分享美食,被说是"垃圾食品";谈论喜欢的电影,被批评"玩物丧志"。明明是最亲近的人,明明是想通过分享拉近彼此关系,收到的却是比利刃还伤人的话。有时候,柔软的舌头也能挑断一个人的筋骨。
当情绪长期不被接纳,孩子会发展出心理学家称为"失望性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因失望积累太多,不再愿意与父母交流,以避免遭受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直到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才惊觉:"我们家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什么都不跟我们说了?"
阳光培养之道:
做孩子情绪的见证者,而非评判者。当孩子表达情绪时,尝试用"我注意到你看起来很伤心/生气/害怕"代替"你不应该这样感觉"。用"你想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代替"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情绪没有对错,它是内心世界的信使。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健康地管理情绪,而不是压抑或爆发。
当然,作为咨询师,我特别理解父母们的良苦用心。几乎没有父母存心要伤害自己的孩子,他们只是重复着自己熟悉的教养方式,或者被社会的竞争焦虑所裹挟。
培养心理阳光的孩子,本质上需要父母完成三个转变:从关注成绩到关注人本身,从控制行为到陪伴成长,从否定情绪到接纳感受。这个过程需要父母保持持续的觉察与成长。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向专业心理医生求助是最明智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平时的预防——营造一个能够让孩子自由呼吸、安心犯错、真实表达的家庭环境。
今天亲子关系的果,都源于过去教养方式的因。愿每个父母都能成为孩子心灵成长的守护者,而非塑形者。当我们用尊重、理解和真诚的陪伴取代要求、控制和批评,我们就在为孩子搭建一座坚固而明亮的阳光房,让他们能够以健康、饱满的姿态,去迎接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四季。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