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失望是被允许的。成年人是可以被拒绝的。
你的角色并不是要永远让所有人高兴。
规则与爱的平衡,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我就再玩十分钟,求求你了!”
“别人都有这个玩具,为什么我不能买?”
“我就要看手机,不给我就看哭!”
这些场景是否在你家中每日上演?你是否常常在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中败下阵来,一次又一次地妥协?如果是,那么你可能正在陷入“无原则养育”的陷阱。
教育专家王老师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前来咨询,孩子在学校经常抢夺同伴玩具、不遵守课堂规则。在咨询过程中,孩子想要玩咨询室的玩具,妈妈刚说“不可以”,孩子便开始哭闹。不到一分钟,妈妈就妥协了:“好吧好吧,就玩一会儿。”
这个简短互动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孩子的不守规矩,根源往往在于父母的原则缺失。
为什么原则如此重要?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
许多父母误解了规则的真正意义,认为规则是对孩子的束缚和压制。实际上,恰当的规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规则创造可预测的世界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的世界毫无规律可言:今天红灯行、绿灯停,明天又变成黄灯行;今天1+1=2,明天可能等于3。这样的世界会让人感到多么焦虑和不安?
对孩子而言,规则就如同这个世界的“物理定律”,让环境变得可预测、可理解。当孩子知道行为的边界和后果,他们才能感到安全,才能放开手脚去探索和学习。
规则是爱的表现
设立并坚持规则,需要父母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这种付出本身就是爱的体现。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纵容,而是有智慧的引导。
心理学家布鲁斯·D·佩里指出:“界限和规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保护。它们如同花园的篱笆,不是限制花朵的生长,而是保护它们不受伤害。”
无原则养育的六种表现,你中了几条?
1. 空洞的威胁
“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这些永远不会实施的威胁只会损害父母的威信,让孩子学会忽视规则。
2. 因人而异的规则
今天心情好,孩子做什么都可以;明天心情差,同样行为却受到严厉惩罚。这种随意性让孩子无所适从。
3. 破例成常态
规定的睡觉时间是9点,但总因各种原因推迟:“今天有客人”、“就这一次”、“周末例外”...当例外成为常态,规则就形同虚设。
4. 夫妻规则不一
妈妈说不可以吃零食,爸爸偷偷给;妈妈要求先写作业,奶奶说先玩一会。这种不一致让孩子学会“钻空子”。
5. 过度解释和协商
规则需要解释,但不需要无休止的协商。当每个规则都要经过漫长的“民主讨论”,父母的权威就荡然无存。
6. 情绪化执行
规则执行取决于父母情绪状态,而非行为本身。这种情绪化的管教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而非遵守规则。
原则性养育的四大支柱
支柱一:明确且合理的规则
规则应当:
· 数量适中,关注重要事项
· 符合孩子年龄和发展水平
· 用积极语言表述(“室内请走路”而非“不要跑”)
· 提前明确告知,而非事后惩罚
实践建议:
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制定3-5条核心家规。如:“尊重他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先工作后娱乐”等。
支柱二:一致且坚定的执行
一致性体现在:
·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 时空一致:在家在外一个标准
· 人人一致:所有照顾者标准统一
实践建议:
建立“规则执行记录表”,记录规则执行情况,定期与配偶或家人沟通,确保标准统一。
支柱三:合理且相关的后果
有效的后果应当:
· 与行为直接相关
· 比例适当(不过轻或过重)
· 立即执行
· 伴有情感支持
实践建议:
采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代替惩罚。如不收拾玩具的自然结果是找不到玩具;超过屏幕时间的逻辑结果是第二天减少相应时间。
支柱四:情感连接与理解
原则性养育不是冷酷无情。在执行规则时:
· 认可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很失望不能继续玩”
· 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 事后给予安慰和解释
· 永远分离行为与人格:批评行为而非孩子本身
不同年龄段的规则建立重点
婴幼儿期(0-3岁):安全与常规
· 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
· 设立安全界限(如不触碰插座)
· 用简单语言和重复强化规则
学龄前期(3-6岁):社交与责任
· 学习分享和等待
· 承担简单家务
· 建立屏幕时间规则
学龄期(6-12岁):习惯与品格
· 完成作业的责任感
· 尊重他人和财物
· 时间管理能力
青少年期(12-18岁):自主与边界
· 逐步扩大自主权
· 数字公民责任
·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
当孩子试探边界时
孩子会不断试探规则的牢固程度。这是正常的发展过程,不是“不听话”或“故意作对”。
应对:
保持平静,重申规则和后果,坚决执行。
当祖辈干预时
隔代教育观念差异是常见挑战。
应对:
· 提前沟通家庭教育理念
· 确立父母是首要教育者的原则
· 寻找祖辈可以支持的领域(如讲故事、传授传统)
当自己情绪失控时
父母也是人,会有情绪波动。
应对:
· 承认错误并道歉
· 解释而非辩解:“妈妈刚才太累了,不应该大声喊叫”
· 示范情绪调节策略
原则与爱的平衡:温柔而坚定的教养
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提出的“正面管教”理念强调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尊重孩子,理解情绪,保持情感连接
坚定:尊重自己,坚持规则,维护必要界限
例如,当孩子拒绝离开游乐场时:
· 和善:“我知道你玩得很开心,离开确实让人难过”
· 坚定:“同时,现在是回家的时间了。你是自己走,还是需要我帮你?”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