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3215764

首页 >> 新闻中心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 >> 长期失眠的人,80%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详细内容

长期失眠的人,80%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LOVE YOU SELF


我期望自己以更真实和诚实的方式生活, 

接纳并喜欢自己身上的每一个起伏,

 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我希望自己能够善于处理和欣赏各种欲望, 

以及人性中的丑陋和美妙, 

找到与它们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



关注我,了解更多心理学


“我又失眠了,我已经连续失眠半个月了。” 

“失眠越来越严重,整天没精神,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这样的倾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长期失眠的人,脸上总是挂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他们的世界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色滤镜,乐观与活力被悄然吞噬,悲观与烦躁的情绪如影随形。


当今社会,失眠早已不是一个罕见的个人困扰,而是一个席卷全球的普遍性问题。据《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而拥有各种睡眠不良症状的人,竟高达惊人的5亿。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焦虑无助的个体。


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为什么大家都睡不着了?


专家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指出,在庞大的失眠人群中,有高达80% 的失眠,其根源并非出在身体器官上,而是与我们的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话题,揭开长期失眠背后那个真正的主谋。



 睡眠,是情绪的一面镜子


你想过吗?睡眠,其实是内心世界最真实的一面镜子。除了极少数由特殊身体疾病(如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或恶劣外部环境(如噪音、强光)直接导致的失眠,绝大多数人“想睡却睡不着”的痛苦,都源于我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当白天的喧嚣落幕,夜深人静之时,我们褪去了所有的社会角色,不得不直面最真实的自己。那些被理智压抑了一天的情绪、被忙碌暂时掩盖的焦虑,便会浮出水面,疯狂地抢夺你意识的“麦克风”。此时,你的睡眠,就成了它们的第一受害者。


那么,究竟是哪些心理因素,在暗中操纵着我们的睡眠开关呢?


1.元凶之首:对失眠的恐惧

本身这是最常见,也最具有破坏性的因素。许多人曾经历过偶然的失眠,此后便对“睡不着”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一旦躺上床,大脑就开始拉响警报:“今晚千万不能再失眠了!”“如果睡不好,明天就全完了!”这种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和预期性焦虑,会让你的神经系统瞬间进入“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心跳加速、肌肉紧张、思维活跃。这与你进入睡眠所需要的全身心放松状态背道而驰。于是,越害怕睡不着,就越睡不着;越睡不着,就越焦虑。一个完美的“失眠-恐惧-失眠”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2. 认知偏差:“梦有害”心理“

昨晚做了一夜的梦,根本没睡好。”这话你是否觉得很熟悉?不少人将“做梦”等同于“睡眠质量差”,甚至认为做梦是在消耗精力。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做梦是睡眠周期中一个正常且必不可少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它对于整合记忆、处理情绪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认为“做梦有害”的错误观念,会让人在醒来后感到沮丧和焦虑,甚至带着“今晚可别再做梦了”的心理负担上床,这种负担本身就成了入睡的障碍。


3. 情绪包袱:自责与内疚

在一天结束之时,内心敏感或对自己要求严苛的人,容易在脑海中反复“回放”白天的言行。一句说错的话、一个没做好的决定,都可能成为自我攻击的燃料。“我当时为什么不那样做?”“我真是太差劲了……”这种自责和内疚感,是一种极具侵蚀性的负面情绪。它让你陷入精神上的自我鞭笞,无法安宁,大脑自然难以切换到睡眠模式。


4. 应激反应:手足无措的心理

当人们遭遇突如其来的负面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重大打击时,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瞬间被击穿。巨大的冲击让人感到茫然、无助,不知该如何应对眼前的局面和内心的痛苦。这种“手足无措”感在夜晚会被放大,大脑会不受控制地反复思虑事件的前因后果,试图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解决方案”,导致思绪纷乱,彻夜难眠。


5. 心理投射:

紧张与期待并非只有负面事件才会引起失眠。内心对某些好事抱有强烈的期待,同样会让人兴奋得难以入眠。例如,在晋升、考试放榜、重要约会的前夜,那种混合着紧张、兴奋和不确定性的情绪,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让精神处于高度唤醒状态,从而驱散睡意。


6. 深层创伤:

被触发的童年阴影有些失眠根植于更深的心理层面。童年时期经历过的创伤,如亲人亡故、被恐吓、被严厉惩罚等,可能会让孩子对黑夜和独处产生强烈的恐惧。虽然这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似乎被“遗忘”了,但它们往往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年后,一旦遭遇类似的应激事件,这些沉睡的创伤就可能被再度激活,重演童年时期的失眠现象。


除了以上六种典型的心理因素,更需要警惕的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也常常以失眠作为核心症状。此时的失眠已不仅仅是“睡不着”,而是伴随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或过度的、无法控制的担忧。


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哪种心理因素,它们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生理机制,也正是这个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心理问题能如此有效地“杀死”睡眠。



 焦虑,是如何“绑架”你的睡眠的?


我们可以把睡眠想象成一个需要特定环境才能启动的精妙程序。这个环境就是:安全与放松。只有当你的大脑和身体确认“周围没有威胁”时,才会启动“关机”流程,让副交感神经系统主导,使心率、呼吸、血压下降,肌肉放松,意识逐渐模糊,最终进入睡眠。


而焦虑,无论它来自对失眠的恐惧、对工作的担忧,还是对过往的自责,都会被我们古老的脑区识别为一种 “威胁”


一旦大脑拉响“威胁”警报,身体便会立刻启动一套为求生而设计的生理程序:

· 释放压力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被激活,大量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 进入备战状态:这些激素让你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为肌肉输送更多氧气。

· 大脑高度警觉:你的思维变得异常清晰和活跃,以便快速分析处理“危险”。


这套系统在原始社会用于躲避野兽,但在现代社会,它却被“明天的PPT汇报”或“与伴侣的争吵”这种心理压力所触发。结果就是,当你躺上床准备睡觉时,你的身体却错误地执行着“战斗或逃跑”的程序。你的身体在告诉你:“快起来,有危险!”而你的意识却在命令它:“快睡吧,天都快亮了!”在这种内在的撕裂与冲突下,睡眠又如何能降临呢?


所以,解决长期失眠的关键,并不在于一味地追求“睡眠”这个结果,而在于拆除那个不断拉响错误警报的心理报警器,在于安抚那个处于焦虑和恐惧中的内心。



重建安眠:从“心”开始,重塑睡眠


认识到失眠的心理根源,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以下是一套系统性的、从认知到行为的改善方法,希望能为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1. 认知重构:改变对失眠的错误信念

这是所有改善的基石。你必须首先修正脑海中那些关于睡眠的、让你更加焦虑的错误观念。


· 捍卫睡眠时间:睡眠是健康的基石,其重要性无可替代。除非有十万火急之事,否则不要让任何事务侵占你的睡眠时间。同时,当你为了休闲娱乐而熬夜时,请告诉自己:立刻去睡觉所带来的休息和疗愈效果,远胜于短暂的欢愉。你所提升的次日精力和长期效率,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比拟的。请记住,你每刻意浪费一分钟的睡眠,都是在透支未来的自己。


· 破除“8小时”迷思:并非人人都必须睡足8小时。睡眠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大多数人每天睡6-8小时即可。过于纠结时长,反而会制造焦虑,成为睡不好的推手。重要的是醒来后的精神状态,而非躺在床上的具体时间。


· 淡化偶然失眠的后果:人们常常因夸大了偶尔失眠的危害而陷入恐惧。事实上,身体具有强大的代偿能力,一两天没睡好并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长期失眠的伤害固然存在,但只要恢复正常睡眠,这些伤害大多是可逆的。告诉自己:“今晚没睡好,天也不会塌下来,明天我依然可以正常工作生活。”这种放松的心态,才是好睡眠的最佳引路人。


2. 行为与环境优化:打造专属的“睡眠圣地”


好的习惯和环境,是为身心发出的“现在安全了,可以休息了”的明确信号。

· 规律作息:尽可能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应保持。这有助于稳定你的生物钟。

· 饮食与运动:晚餐七分饱,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和大量酒精。白天规律进行有氧运动(但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能极大地促进深度睡眠。

· 营造睡眠仪式感:

睡前2-3小时:可以写写日记,记录当天的收获与感悟,清空大脑的“后台进程”;简单规划次日安排,列出待办清单,将担忧“外包”给笔记本。

睡前1小时内: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的蓝光。它们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转而进行一些舒缓的活动,如阅读纸质书(非刺激类)、听轻音乐或白噪音、洗个热水澡、进行轻柔的拉伸。

· 优化睡眠环境:确保卧室黑暗、安静、凉爽。使用遮光窗帘,必要时佩戴眼罩和耳塞。让你的床只用于睡眠和亲密行为,建立起“床=睡觉”的强大心理联结。


3. 情绪调节与放松技术:直接关闭“警报系统”

当焦虑来袭时,以下方法可以帮助你直接安抚神经系统,从“战斗”模式切换到“休息”模式。

· 478呼吸睡眠法:由哈佛大学安德鲁·威尔博士推广的这种方法,能强制性地调节自律神经,让人迅速平静。

方法:舒适地躺好,舌尖轻抵上颚。用鼻子无声地吸气,心中默数4秒;屏住呼吸,默数7秒;然后用嘴巴缓缓呼气,发出“嘶”声,默数8秒。

原理:深长的呼气能有效刺激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平息焦虑。专注于数数和呼吸,也能将注意力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回。

注意:初期不必过分纠结于秒数的绝对精确,以不感到憋闷为准。每天睡前练习几次,坚持1-2个月,效果会日益显著。

· 身体扫描冥想:平躺在床上,将注意力依次集中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开始,到头顶结束。去感受每个部位的感觉,并有意识地去放松它。这个过程能有效释放肌肉的紧张,并将意念安驻于身体,而非思绪。


4. 专业求助:必要时请勇敢伸出手

如果通过自我调节,失眠问题依然严重地影响了你的生活,请务必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 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非药物治疗长期失眠的“金标准”。它通过一系列结构化的咨询与行为训练,系统地纠正你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从根本上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

·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如果失眠是抑郁症、焦虑症或深层创伤的伴随症状,那么针对原发病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或在医生指导下的药物治疗,就是必需且有效的。请将这一切视为对心灵健康的必要投资,如同感冒需要吃药一样正常。



最后,我想对每一位被失眠困扰的朋友说:失眠,其实并不可怕。它更像你身心发出的一种善意的、 albeit 令人痛苦的提醒。它在提醒我们:“你的内心背负了太多重量,是时候停下来,好好地关照一下自己了。”

请试着不再将失眠视为一个需要与之战斗的敌人,而是看作一个需要被倾听和理解的信号。当你开始着手处理内心的焦虑、恐惧与压力时,你会发现,那个久违的、安宁的睡眠,自然会悄然而至。


愿你从今晚开始,能与自己和解,与黑夜言和,重获一夜好眠。





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困扰、压力过大或是关系上的难题,或许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以下是我们为你推荐的几位资深心理咨询师,他们在婚姻、家庭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能力。


 冯老师

从业19年,咨询经验10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资深婚姻情感咨询师

资深家庭教育导师


情绪压力:

焦虑抑郁|强迫|失眠压抑|恐惧|创伤疗愈|双相情感障碍等


亲密关系:

两性关系|婚姻矛盾|出轨|沟通问题等


青少年心理:

亲子关系|叛逆厌学|学业压力|自卑自闭|家庭教育等


个人成长:人格问题|人际关系|人生探索|原生家庭疗愈等



 赵老师

从业10年,咨询经验500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心理顾问   

执业中药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焦虑、抑郁、压力、人际关系、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等;家庭教育、家庭系统治疗等;


成人心理咨询:

情绪、压力、人际关系;婚姻情感;职业规划;危机干预;失眠;哀伤处理等;


病症恢复期心理疗愈: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个人成长:

心灵成长、自我关爱与赋能、情绪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提升、亲密关系建设、生涯规划等。


 李老师

从业11年,咨询经验5000+


爱己心理艺术疗愈师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

叙事绘画治疗师


情绪问题咨询:

自卑|内疚|焦虑|愤怒|悲伤


个人成长:

内向孤僻|缺乏自信|敏感多疑|性格缺陷|人际关系紧张|沟通障碍等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讨好|人际沟通困扰等



你可以通过扫码轻松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背景、预约咨询时间,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成长的旅程

1.深入了解咨询师的专业资质,选择最适合你的咨询师;

2.随时预约咨询时间,无需等待,高效便捷;

3.开启一对一的深度对话,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释放内心的压力。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