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焦虑抑郁心理咨询|海外留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抑郁与焦虑问题日益严重,需引起关注时间:2024-12-15 10:14 近年来,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就在几天前,美国康奈尔大学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小天选择在自己的公寓结束自己的生命。 (点击阅读红星此前报道:康奈尔大学华裔女学生自杀:来自成都,她生前在邮件中道歉,称“我无法和你一起完成这个项目”) 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耶鲁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中,45%的人表示有抑郁症状,29%的人表示有焦虑症状。其他人,包括来自澳大利亚和英国学校的学生,报告说他们有抑郁症状。大学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近日,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八年的中国学生高海伦(音译)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许多中国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着强大的压力。文章中,她分析了给大家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羞耻、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缺乏适当的心理疏导。 赴美留学第八年 哈佛博士的精神崩溃 2015年秋天,高海伦开始了研究生的最后一年,今年是她在美国工作和学习的第八个年头。 正是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 早上醒来的时候,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脏“啪啪”的跳动声;在研讨会讨论中,她犹豫着表达一些语无伦次的观点,同学们的声音就像刺耳的噪音让她感到震惊。声音完全被淹没了。 。 。 。 。 。 前几年,情况并非如此。 海伦·高第一次看到哈佛校园里枫叶红的乔治亚风格建筑,是从她父亲20多年前出差带回来的一张明信片上。在一张哈佛风景照片的背面,父亲用蓝色墨水写道:“我希望有一天你能亲眼看到它的美丽。” 20多年后,高海伦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一度享受了在哈佛校园的时光。然而,在她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学习了,事情就变了。 “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去关注周围的任何事情,我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把头埋在胸口,盯着地面,心里数着地砖的数量,并强迫自己不要胡思乱想。”海伦?高写道。 焦虑发作让她大吃一惊。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去美国学习、工作的第八个年头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校感受到的孤独感、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以及与北京亲友的长期分离,都开始给她带来压力。 为了弄清楚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高海伦开始尝试反思。她观察了那段时间其他中国学生的遭遇,但一切似乎都只是小小的不便:缺课、抱怨失眠、突然好几个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各种虚伪的长篇大论。文章... 但现实真的如此微不足道吗? 国际学生的抑郁和焦虑 源码分析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6年共有54.45万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一半以上在美国。这些学生都经历了雅思、托福等一系列痛苦的考试,课下学习了无数的英语练习,才来到了梦想的学校。 然而,在日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背后,却是不容乐观的留学生心理问题。 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在耶鲁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中,45%的人表示有抑郁症状,29%的人表示有焦虑症状。美国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的总体比例仅为13%。其他大学的调查,包括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学生的抑郁和焦虑? A、学业压力 作为学生,虽然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挑战令大多数人头疼,但最严峻的问题还是学业压力。 尽管出国前做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准确的准备,但大多数中国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十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们更习惯于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这无疑与强调分析过程和批判性思维的美国学习方式相冲突。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越努力,在国外的挫败感就越有可能加深。他们精心组织的成堆笔记并没有形成论文大纲。历史考试经常询问有关假设场景的看法的问题,而不是他们试图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沮丧。 B. 无法取得导师的信任 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中国留学生很难与学术顾问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 此前对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的19名中国研究生进行的调查显示,他们都表示压力来自于难以获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 还有人坦言,有时晚上睡不着觉,反复思考白天与导师聊天时未能表达的事情,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电子邮件中是否有不恰当的措辞。 。 。 。 。 。 。 这些问题似乎很常见。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境。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其令人困扰。 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导,他们的未来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然而出国留学后,这种美好的幻想往往给他们带来强烈的不安感。 C. 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 与此同时,对于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也来自于对失败的恐惧——失败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缴纳全额学费赴美留学,每年费用高达5万美元至6万美元,约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因此,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不少工薪家庭的孩子是被父母花光毕生积蓄或卖掉房子送出国的。虽然父母会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慷慨解囊,但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慷慨而减轻—— 来自深圳、长沙、北京等城市的孩子们在努力跟上学业进度的同时,也难免因经济压力而辗转反侧。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芝加哥的一名中国留学生曾表达了留学生普遍的焦虑:她的成绩是否对得起工薪阶层父母为她支付的大笔学费,而这种焦虑甚至远远超出了高考的焦虑。 。 最新的毕业生薪资调查似乎加剧了他们在这个层面上的焦虑: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招聘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报告,超过80%的海归月薪低于1500元。美元——而这个数字仅略高于国内大学毕业生。 D. 无法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共同的困惑和焦虑促使留学生们自发结成联盟,互相寻求帮助。但即使对于思想最开放的学生来说,接受精神治疗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虽然,在此前多次发生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给全体学生的信函末尾总是提到了心理咨询热线和咨询方式,但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那只是杯水车薪—— 耶鲁大学此前的一项调查发现,虽然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有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而真正接受过咨询的学生也只有4%。 在这些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看来,它的存在似乎相当无用:除了漫长的等待期和有限的咨询时间外,更大的困境是语言障碍是许多中国学生的压力源。 ,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而那些坐在心理咨询室的辅导员,他们与中国唯一的联系可能就是通过吃熊猫快餐(一家经营美式中式快餐的连锁餐厅)的外卖,所以让他们了解一下中国留学生是如何怀念家里的美味佳肴的。 ,似乎不现实。 目前,一些由学校辅导员主导的支持小组和外展项目正在得到亚洲学生的支持,Helen Gau也表示希望这些项目能够扩大到中国留学生,让大学能够聘请适应良好的中国留学生作为社区辅导员为适应不好的学生提供帮助。 “中国学生是大多数美国校园中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大学管理人员应该更加努力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至少像这些学生为考入大学而付出的努力一样。” 如果遇到心理困扰,可以随时联系爱己心理,遇见爱己,开始爱己 |